有一則故事「借花獻佛」,佛教裡常用鮮花供佛是否有何含意?
- Dec 16 Mon 2013 00:56
為什麼供佛要用鮮花?
有一則故事「借花獻佛」,佛教裡常用鮮花供佛是否有何含意?
最佳解答
- 發問者自選
er">
借花獻佛有典故
◎黃國媛
在佛本生故事中記載曾有一位名為善慧的婆羅門弟子,在參訪至蓮花城途中,聽說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,善慧於是想以鮮花來供養燃燈佛,但是國王已先一步將城中所有鮮花都收納齊集供養燃燈佛。
正當善慧尋遍全城也不得鮮花之際,在井邊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婢女,手中捧著插有七枝優 羅花的瓶子,善慧於是至心誠懇的求她將花賣給他去供佛,受到善慧誠心所感,婢女答應給他五朵,另外兩朵則託善慧幫她拿去獻佛,以積自己的功德,並要善慧答應在他未得聖道以前,要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為條件。善慧為了得到花就答應了這個條件。
在將花獻給燃燈佛後,燃燈佛也為善慧授記,告訴他在無量劫後必可成佛,號為釋迦牟尼;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前身。
而在佛教各種供物中,花是最常被用來供奉也是最具意義的,據《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記載,凡誠心、歡喜以花果時饈等物供養佛者,必得安樂、大福德等,並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佛教徒對於供花一事,到底能不能供養假花,還是一定得以真花來供養才算恭敬。對此一直不能釋除心中的疑慮,故而感到不安。供花的意義不僅是莊嚴道場,其實質的目的在於提醒大眾要修因證果,所謂【因地法行】。花代表【因行】,即六度波羅蜜;修好的因才有好的結果。所以供花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世人要修善因:種善因得善果、造惡因得惡報,看到花就不忘修因。所以供花象徵的意義遠大於表面的裝嚴。如果明白表法的意義就不會執著供花時要用鮮花或者假花。供養佛菩薩最重要的是在於自己的,这一念心真不真誠,而不在於表相,凡是只要方便隨緣即可。若在不方便的情形之下,也不必勉強自己,因為勉強即是攀緣,攀緣就會衍生煩惱;但是在可能的情形下若不盡力顯得也不恭敬、不真誠,故而能做時就儘量做不可有絲毫的怠慢。有許多人修法很強調形式,卻不知道為何要如此做,那就是【執事而昧理】,失去它真實的意義,最後修了半天還是本末倒置、不得要領。佛法講求的是【心】法,這一念心真誠、明理才能依法奉行,進而才能與佛感應道交。
瞭解供花的意義,我們就應該明白,不僅僅看到佛案上所供養的花意含著要我們能修善因,還要舉一反三能引申它的意義。即使看到有人穿花衣服、打著花陽傘、或背著花皮包都意涵著要提醒自己能修善業。走在路上看到路邊的野花也不忘告訴自己要行善布施,多積功累德,那才是真正的供花的意思。
講到花,我們也觀察到佛菩薩的像,不是站在蓮花上即是坐在蓮花上。於是把蓮花與佛菩薩想成了一體,無法分開。卻不知道它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,以為佛菩薩喜歡蓮花,離不開蓮花。那就誤解了蓮花表法的意義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故稱君子之花。它的根生長在污泥之中,表的是六道眾生;它的莖長在水中代表「四聖」法界;而它的花卻開在水面之上,象徵著離開了染淨、不著兩邊,出離了十法界,入了清淨無染的一真法界。故蓮花代表清淨的體,也就是我們真如自性的本體。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由自性所生,離開了自性則無有一法可得。
此外,蓮花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:
一、為蓮故花:蓮是果,而花是因。有果必定有花。佛示現說種種法無非是【以實施權】。為了能讓迷苦顛倒的眾生能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但又恐眾生根性魯鈍、業障深重,不能明白一乘佛法的道理,故佛應機說法,說了大小、權實、偏圓、頓漸等一切法。佛說種種道,無非都是佛的方便說法,其實希望眾生都能成佛,《法華經》曰:【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】。這即是以實施權。
二、花開蓮現:用於比喻【開權顯實】。佛說法是觀機逗 教,隨順眾生根性而說,故而有深淺、次第、權實之說,這些都是為了便於世人易於瞭解諸法實相的道理。所以佛法以花開蓮現來比喻【開權顯實】。
三、花落蓮成:是比喻【廢權立實】。權是方便、不實;实是究竟、真實。蓮花的特色是花開結藕,花落果熟,藉以象徵眾生悟入佛所說的實相真諦之後,則所用的方法即不可再加以執著。因為一切方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目的達到了,所用的手段就要棄而不用。佛法也是一樣,佛法是用來對治眾生習氣與毛病的藥方;若眾生的病根已經愈治,佛法的這帖藥也要放棄。所以佛法也是因緣生法,一種方法與手段而已,不可執著。故經曰: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
由此可知,蓮花表因果同時。因即是果,果即是因;即因即果,因果不二。無方便即不能悟入實相真理,故【離權無實】,所以說【權外無實、實外無權、權實不二】,這「不二」之法稱之為佛法。
修行是重實質而不在於表相的形式;形式是作給人看的。而實質的作用是要我們能修善佈施、修因證果。並不是佛菩薩希罕我們的供養,有了供養、才會保佑我們,那麼就完全錯解如來真實義、成為心外求法、捨本逐末。可惜的是許許多多的佛教徒都不明白這個道理,以為供花就一定要用鮮花才算恭敬供養,否則就不如法。他們不明白真正的供養不在於外在的形式,而是著重於內在的修養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ddm.org.tw/maze/126/8-5.htm~http://dabushi.org/seattle_pureland/jmzd/26.htm
留言列表